新聞中心

聯系惟恒 在線咨詢 在線下載

國家科技大獎向世界展示中國力量 您的位置:首頁 - 公司動態 - 惟恒新聞

國家科技大獎向世界展示中國力量

發布時間:2017.01.11 新聞來源:廣州惟恒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版權登記 知識產權顧問 高新科技/產學研項目申報

    璨繁星耀中華,科苑葳蕤創未來。每年年初,北京人民大會堂都會迎來“特別的客人”--中國頂級科技精英。

    現場熱烈的氣氛中,習近平總書記向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趙忠賢院士和屠呦呦研究員頒發獎勵證書。自1999年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實行重大改革以來,27名杰出科學家摘取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7年來,國際同行被不斷刷新的中國科技創新速度、高度所震撼。站在新征程上,向世界展示中國力量。


    用實力實現“高鋒”,“跟跑”“并行”已成為過去

    我國4G移動通信技術成功達到全球技術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2008年正式啟動以來,我國“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實現全球兩大主流4G標準之一。

  北斗導航應用從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到科學“高峰”占有一席之地,17年來,國家科學技術獎作為國內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榮耀殿堂,形成了足能與世界一流比肩、甚至刷新紀錄的“高峰”。

  瞄準前沿、緊扣需求、前瞻部署,推進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載人航天”“FAST望遠鏡”“‘墨子號’量子實驗衛星”“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一系列中國創新令世人矚目、國人自豪!

  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但經濟發展中“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仍然存在?!半m有智慧,不如乘勢?!笨萍疾奎h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表示,我國多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表明,要想抓住科技革命機遇,就要準確判斷科技突破方向。


    “原創”在于艱苦的積累,就是等待“一鳴驚人”

    基礎研究正是支撐科技強國的“創新源”。

    無論是在環境艱苦的大亞灣反應堆,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成為我國本土首次測得粒子物理學基本參數,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還是由趙忠賢院士帶領團隊完成40年磨一劍的高溫超導研究,到如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國際領先……一大批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取得的突破,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原動力”。

    您可能不知道,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曾9度空缺,2010年至2012年更出現“三連空”。直到2013年,由趙忠賢院士帶領團隊完成的鐵基高溫超導體相關研究,才一舉終結了這一歷史。

    “十年可不鳴,一鳴則驚人?!?0年磨一劍的趙忠賢,在打破大塊鐵基超導體高溫極限的同時,一舉拿下高溫超導科研實驗的最高峰,在新的世界紀錄上留下了中國人的名字!在趙忠賢看來,高溫超導的研究只是一個小領域,他所做的一切就像一滴水,映射出17年來我國科技界取得的巨大進步和舉世矚目的成就。

    

    首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屠呦呦

    屠呦呦研究團隊在開展青蒿素功效的拓展研究方面,仍在努力探索新領域,繼續為造福全人類而奮斗著。即使年過八旬、榮耀等身,仍筆耕不輟。“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青蒿素,開創瘧疾治療新方法?!?/span>

    另外還有15個項目由女性領導,首項女科學家掛帥的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多個獲獎項目團隊女性成員占到一半……她們的研究成果,稱得上巾幗不讓須眉。

    女性的細膩和專注對科研工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品質,17年來更加重視女性科研工作者,這是對全體女性科研工作人員的莫大鼓勵。


    科技創新“高大上”、“接地氣”

    17年來,有些“別樣”獲獎者,往來自高原荒漠或密林深處,許多科技工作者與農民無異,但他們扎根基層、腳踏實地,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實現了人生價值。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趙新全教授,多年堅守高海拔地區,為保護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區生態安全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主持的三江源地區生態恢復項目,獲得此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36.6萬噸牧草良種,267萬公頃草地退化治理,75萬頭健康牛羊。趙新全笑稱自己是青藏高原上的“放羊倌”,但就是這位“放羊倌”為我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及恢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眾創”聯合,“國家隊”+“友聯軍”

    我國有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在科技進步的道路上,眾創、眾包已不是“新鮮事”,國與國之間的科學合作近年來在我國也愈發顯著。

    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海納百川、求賢若渴的中國科技創新,既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也吸引著海歸人才、外國人才。今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外國科學家和國際組織,促進了我國相關領域研究的快速發展。17年來,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讓不同科學思想碰撞匯集,全球創新資源加速聚焦。


    量變到質變,從跟隨到引領。在全球創新賽場上,中國涌現出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王輔臣表示,人才是我國發展用之不竭的最大富礦,只有不拘一格用好各方面創新人才,集眾智、匯眾力,才能改變世界、改變未來。

本文共分 1
分享到:
上一篇:發明專利授權80%是駁回率,2016年9月就開始了
下一篇:游戲直播中的知識產權
在線客服
最新午夜福利视频|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超碰|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免费视频